嘉禾望族 槜里沈氏——梳理吴昌硕为沈伯云、沈卫和沈翰族兄弟治印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有代代传承的著姓望族,槜里沈氏是嘉兴地区近代以来的代表氏族之一——浙西嘉兴府秀水县沈钧儒家族。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有代代传承的著姓望族,槜里沈氏是嘉兴地区近代以来的代表氏族之一——浙西嘉兴府秀水县沈钧儒家族。
在当今世界的华人艺术界人士,应该都听说过吴昌硕这个名字,且大多都应知道他是近现代中国画坛“海上画派”的领袖级人物,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宗师。而关于吴昌硕艺术成就方面,早已有很多书籍报刊杂志传媒介绍过了,此文就不作为重点说了。笔者这里想讲一下的是,吴昌硕曾是从“甲
根据2024年浙江省创新创优典型案例的评选结果,湖州市在文旅文化基因激活类别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入选两个案例。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湖州对江南文脉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更展现了其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上的创新智慧与扎实行动力。湖州让沉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
《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卷十二,P30,宣和印社刊行,1943年钤印本。
吴昌硕曾有一联:“多驾鹿车游汗漫,写来鲤简识平安。”乍读起来,语意甚是晦涩,关键有二词,上联是“汗漫″,下联为“鲤简″。《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卢敖遇奇人,欲与之游,对方却言:“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汗漫”在此作名词,指渺茫无边的宇宙;
春间薄游西泠,于梅花碑购得石鼓残本。其汧鼓旧拓,毡蜡弥古,「氐鲜」二字无阙,旁有叔未解元籀,庄明经题字知为蒋氏别下旧物。携至海上重裱一过,时时临之,觉虚实二字亦有所到处耳,为可喜也。乙卯孟冬月,安吉吴昌硕。钤印:俊卿之印、仓硕
“印宗秦汉”作为中国篆刻艺术的核心理念,自元代赵孟頫、吾丘衍倡导以来,历经明末清初印谱刊行与流派印风的兴盛,至晚清已成为篆刻家普遍遵循的创作准则。然而,这一时期的篆刻实践多停留于对秦汉印章形制的机械模仿,存在“重形轻神”“泥古不化”的弊端。吴昌硕(1844–1
在北京画院收藏的《白石诗草》(庚午至壬申)中,齐白石用极工致的笔迹抄录下一首自作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又以小字在诗后备注:“郑板桥有印文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可见,齐白石参仿郑板桥,无惧以“走狗”之名,来表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1922年于上海有幸接触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对以后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阙”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庄园和宫殿的外大门,更是建筑群入口的标志性建筑。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中描述:“阙,阙(缺)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这表明阙位于入口两侧,中央留有道路。阙的作用逐渐扩展,不仅作为登高望远的高台,还象征着
吴昌硕作品在日本的畅销,并不仅仅是中日艺坛齐力推崇的结果,他的成功亦与其乐于交游的性格有关。“吴昌硕好交友而有选择,取友所长,知友所长,知友所抱,怜友所病,同友所心”,其中有很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故吴昌硕的书画短期内在日本能够声名远播,也曾依靠非书画界的日本友
西泠印社百二十年华诞,在广州举办了个藏品展,去过的朋友们交口称誉。在两个台风间,抽空前往学习,观后收获多多,特写小文以记。
本文以断语的形式探讨了清代以来篆书与篆刻艺术的演变,重点分析邓石如、吴昌硕、黄士陵等艺术家的风格与创新。如邓石如通过融合篆隶,打破传统“二李”模式,开创新的篆书风格。吴昌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继承并推动“以书入印”印学理念。黄士陵则广泛汲取
出版:1.《吴昌硕印谱》P172,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正在广州艺博院上演,展出时间持续至10月20日。不必去到杭州西湖孤山,在广州也能近距离一睹西泠印社文人风采。提到西泠印社,就不得不提到文人篆刻。
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绘稿的“寒竹”墨、道光年间女诗人赵棻以其斋号定制的“滤月轩珍藏”墨、“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用以言志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墨……9月13日起,125件/套稀见墨品亮相曹素功“留五斤”藏烟专题展览,以庆祝朵云轩创设125周年,也为观察上海的海派
写意画能否在学院教学中传承、如何传承,这是我长期思索的问题。吴昌硕和齐白石是目前写意花鸟画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和认知度的两大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美展的创作,这两位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两位的成长和个性各不相同,其笔墨范式的形成,也各有因缘。他们笔下的花鸟
我在二十七岁的那年,到上海任教于上海美专,始和吴昌硕先生认识。那时候,先生的年龄,已近八十了,身体虽稍清瘦,而精神却很充沛,每日上午大概作画,下午大多休息。先生平易近人,喜诙谐,休息的时候,很喜欢有熟朋友和他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