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作品在日本的流传与热销
吴昌硕作品在日本的畅销,并不仅仅是中日艺坛齐力推崇的结果,他的成功亦与其乐于交游的性格有关。“吴昌硕好交友而有选择,取友所长,知友所长,知友所抱,怜友所病,同友所心”,其中有很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故吴昌硕的书画短期内在日本能够声名远播,也曾依靠非书画界的日本友
吴昌硕作品在日本的畅销,并不仅仅是中日艺坛齐力推崇的结果,他的成功亦与其乐于交游的性格有关。“吴昌硕好交友而有选择,取友所长,知友所长,知友所抱,怜友所病,同友所心”,其中有很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故吴昌硕的书画短期内在日本能够声名远播,也曾依靠非书画界的日本友
西泠印社百二十年华诞,在广州举办了个藏品展,去过的朋友们交口称誉。在两个台风间,抽空前往学习,观后收获多多,特写小文以记。
本文以断语的形式探讨了清代以来篆书与篆刻艺术的演变,重点分析邓石如、吴昌硕、黄士陵等艺术家的风格与创新。如邓石如通过融合篆隶,打破传统“二李”模式,开创新的篆书风格。吴昌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继承并推动“以书入印”印学理念。黄士陵则广泛汲取
出版:1.《吴昌硕印谱》P172,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正在广州艺博院上演,展出时间持续至10月20日。不必去到杭州西湖孤山,在广州也能近距离一睹西泠印社文人风采。提到西泠印社,就不得不提到文人篆刻。
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绘稿的“寒竹”墨、道光年间女诗人赵棻以其斋号定制的“滤月轩珍藏”墨、“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用以言志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墨……9月13日起,125件/套稀见墨品亮相曹素功“留五斤”藏烟专题展览,以庆祝朵云轩创设125周年,也为观察上海的海派
写意画能否在学院教学中传承、如何传承,这是我长期思索的问题。吴昌硕和齐白石是目前写意花鸟画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和认知度的两大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美展的创作,这两位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两位的成长和个性各不相同,其笔墨范式的形成,也各有因缘。他们笔下的花鸟
我在二十七岁的那年,到上海任教于上海美专,始和吴昌硕先生认识。那时候,先生的年龄,已近八十了,身体虽稍清瘦,而精神却很充沛,每日上午大概作画,下午大多休息。先生平易近人,喜诙谐,休息的时候,很喜欢有熟朋友和他谈天。
范曾先生绝对是一个“大手笔”,是如今书画圈中屈指可数的“破圈”之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不断地制造新闻,甚至能把旧闻变成新闻,哪怕极其狗血。对于他本身的成就和市场,已经丝毫不关心,想要心平气和地探讨学术范畴,几乎不可能。范曾最终会变成一个高高举起的偶像,越
其实,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吴昌硕与齐白石犹如两座并峙的高峰,各自绽放着不同的艺术光芒。关于二人谁的名气更大,实在难以简单论断。因为这不仅关乎艺术价值判断,更涉及评价标准的选择——是从大众认知度,还是从专业影响力角度来衡量?
在廊坊,有一位深耕笔墨数十载的艺术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她就是书画家齐白石第二代传人、国画大师娄师白第一代弟子-郭少白。
笔墨传承,擘启新篇。8月5日,东京虎之门。中国画学会·日本揭牌暨吴昌硕艺术国际大奖启动仪式在此举行,多位当代中国书画巨匠从五洲四洋而来,聚会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共襄盛举。
北京郊外寸耕堂,77岁的王镛刀锋划过砚台,碎屑纷飞中现出“味道”二字铭文——这恰似他颠覆书坛六十载的注脚:在争议的烟火里熬炼真味,于传统的深谷中劈出新道。
在书画频道艺术交流中心开展的仰山论坛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作为学术主持,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作为论坛嘉宾,围绕“高风峻骨见精神——潘天寿”的主题,对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教学主张进行了深刻解
6月10日,“时空之变:颍川小筑历史和空间的现代性”展览在上海市吴昌硕纪念馆开幕。纪念馆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5号,“颍川小筑”是其所在地陈桂春住宅的别名(下称“陈宅”)。
吴昌硕挥笔间,墨浪翻涌如山河崩裂。浓墨似千钧巨石坠纸,砸出沉雄肌理;枯笔若裂空闪电游走,划破凝滞气韵。线条如困兽破笼,在狂放恣肆中暗藏铁画银钩的骨力 —— 金石的铿锵与书卷的氤氲,在顿挫转折间浑然天成。看他笔扫风云处,宣纸化作奔涌的江海,每道墨痕都是浪尖上的惊
吴昌硕(1844-1927)题跋:辛亥(1911年)中秋,笙伯客武昌,兵民交哄,箧中所携卷轴甚夥,一时散佚无遗。壬子(1921年)春仲,友人以悲盦画索售于沪上,老缶展视,知为笙伯故剑,亟归之。笙伯狂喜,属记其因,岂所谓历劫不靡者耶!缶翁。钤印:苦铁近况
丁佛言(1878—1931),原名世峄,字佛言,号迈钝,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是民国时期集政治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他与吴昌硕并称“南吴北丁”,被誉为“北派金石巨擘”。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芗圃、香补,中年后字昌硕,又字苍石、昌石、仓硕等,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缶道人、缶庐等,七十岁后又署大聋。浙江安吉(今湖州市安吉县)人。篆刻宗秦汉,融会浙、皖,浑厚高古,大巧不工。弟子王个簃曰
甲辰年的元旦翌日,日本首屈一指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拉开了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为期三个月展览的序幕,同年12月31日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重点艺术馆的中华艺术宫开启了为期间三个月的吴昌硕海上明月大展。本次大展力作齐集、文献丰富且史料翔实,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具有编年史意义